找到相关内容8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性与禅悟——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

    法融的思想相比,希迁将注重之点更多地向“无心”一边转移,明显加强了主观唯心论的倾向。至少有二点可算作希迁的创发:一是唱“触目会道”,强调依直觉而合道,从而废除苦思冥想的禅修方式而代之无念,无住的顿悟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71655820.html
  •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(4)

    的影响。正觉《默照铭》云:“默默忘言,昭昭现前。鉴时廓尔,体处灵然。”[47]又《坐禅箴》云:“不触事而知,不对缘而照。”[48]主张闭目合眼,沉思冥想,在寂然静坐中进入一种无思虑的直觉状态,即禅的...醉翁妙语今独存。向来溪壑不改色,青嶂尚属僧家园。君行到此知此意,辩才第二文中尊。西江一口尽可吸,云梦八九何劳吞。他年一瓣炉中香,此老与有法乳恩。[71]  诗中首先描述了禅悟的过程:在摄心宴坐的观照冥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5656021.html
  • 慧能与“无相戒”法

    中国佛教同样十分重视禅定修习。但所有禅法都没有摆脱传统意义的禅,摆脱印度佛教冥想实践的影响,在实践修行中只是一味坚持净心、念佛、坐禅。这种禅法的特点:一是把定慧分割为两个方面或步骤,并且“发慧”是在“...

    无相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92556206.html
  • 中国书道艺术的内在主体性进路——以禅宗精神为中心

    关系。但是从破我执与融入他者,乃至与天地万有化为一体,确实是反映了中国文人非常重要的主观期待,而此一追求圆融无碍的想法,极可能跟禅宗观念有关,所以葛兆光先生说:『中国士大夫重视构思时的凝神观照、沉思冥想...

    吴有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3957072.html
  • 翰墨真如---禅学与书法创作之探讨

    惹尘埃”,形成中国禅宗的新冥想法,而慧能的思想和言行则被弟子编成《六祖坛经》一书。  ‘禅宗之禅’自达摩印心,至慧能开宗,而后五家传灯,禅之特质实乃“中国之言”,为中国祖师对自性本体之参悟,非全盘吸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2557895.html
  • 意境与禅玄——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

    ”的过程中苦思冥想,但仍未搜求出情思与物象相契合的关键之点——即诗人灵感之所在。此时,便有三种情况可能出现:一是“放安神思,心偶照境,率然而生”,在苦心竭虑之后,放松一下精神,或可有灵感偶然出现,从而...

    孟二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158352.html
  • 从六朝佛典的汉译与编辑看佛教中国化问题

    evidence)。上面提到的《华严经》十地品等是其中的例子,此外还有以下类型的经论。  V、戒律礼仪、冥想法等佛教实践方面的入门书  据传曹魏的康僧铠所译《杂羯磨》(大正1432号)和据传为曹魏的昙谛所...

    船山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0358377.html
  • 从以禅喻诗论严羽的妙悟说

    的原意,是指一种  精神的集中,一种有层次的冥想﹔而中国佛教禅师  199页  们所理解的「禅」,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顿悟,或指对自性的  一种参证。(注16)  理解了诗与禅的涵义之后,可以看出它们的...

    王熙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5158748.html
  • 宗杲及“看话禅”

    是针对当时的文字禅、默照禅而发的。参话头不必拼绝一切世缘,专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,谈玄谈妙或做出一篇词句美妙的偈颂,也不得专在静默处去苦思冥想。只须在行住坐卧中时时照顾“无”字话头即可。“古人云:‘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5458752.html
  • 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的相通

    ;他顿悟到这境界,就像飘泊的游子找到了“家”。禅宗认为,悟道是不论年龄和费功长短,不必面壁枯坐冥想的;什么时候能“一超直入如来地,”就什么时候能得道成佛。只要悟得自心清净佛性,即使不削发入寺,斋戒焚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5658755.html